11月27日,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学联联合发文表彰2015年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、优秀团队,我校荣获201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,这是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历史性突破。
2015年6月,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、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学联等联合下发通知,部署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(以下简称“三下乡”活动)。活动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以“践行‘八字真经’投身‘四个全面’”为主题,全国共组织实践团队约9.8万支,860多万人次青年学生参与。今年,我校根据上级团组织有关文件要求,结合我校实际,共组建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、省级重点团队4支、校级重点团队50支,组织全校学生奔赴广东省内各地区,省外的江西、云南、海南、湖南、福建等地开展政策宣讲、教育关爱、创新创业等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。省、地市级媒体(电视、报纸、网络)多次报道我校学生社会实践,取得良好社会反响。
图:随梦启航服务队在海南实践基地开展“童心向党七个一”活动
近年来,我校积极构建多维立体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,学生处、团委以“全员化、全程化、课程化”为手段,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、社会服务、创新创业紧密结合,形成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能力培养建设机制的新格局。
一是建立全程化长效机制,深入挖掘社会实践内容。“全程化”是指学生从入学至毕业,根据学校设计的社会实践菜单,结合自身的情况,参与社会实践活动。学校鼓励同学长期开展社会实践,支持社会实践精品项目长期运营,以加强实践育人的长效性。为此,学校开拓近50家固定的社会实践合作单位,强化学生、学校与实践单位的多向互动,同时,做好社会实践工作长期规划,深入挖掘实践的内容与主题,重点组织了“实践+主题宣讲”、“实践+红色寻访”、“实践+创新创业”、“实践+志愿公益”、“实践+镜头记录”、“实践+感恩教育(未满18岁学生专项社会实践)”等主题实践活动。
图:国际经贸学院领导老师到湖南道县看望“义家人”支教队队员
二是开展课程化专业指导,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。“课程化”即是以课程的形式推进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,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。按照六个“实践+”的主题实践内容,制订“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”,邀请专家对实践通识课程进行培训,各团总支结合本单位专业优势开展专题课程培训。同时,学校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,让思政课教师参与实践指导,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作为课程期末考试实践分的内容,促进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。
图:新绿支教队入户开展调查
三是重视师生全员参与,完善社会实践支持体系。“全员化”是指全校学生每年100%参与社会实践,全校各单位全员参与支持学生实践。“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”,这是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》(中青联发[2005]3号)明确提出的要求,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工作,整合全校各部门力量支持学生实践活动,坚持将学生实践与思想引领、专业优势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,要求每位学生走出校园、深入社会,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学校为每支社会实践团队匹配指导教师,对社会实践全过程指导。学校形成了社会实践工作全方位、多渠道的系统支持体系。
(校团委/文,各实践队/图)